小秦岭绿了 ——记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之路

分享到:
2020-07-16
A+ A-
摘要 : 3黄色的连翘花、白色的山杏花、粉红的山桃花……近日,记者来到河南省灵宝市,走进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远处的绿色和生机扑面而来。

黄色的连翘花、白色的山杏花、粉红的山桃花……近日,记者来到河南省灵宝市,走进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远处的绿色和生机扑面而来。

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黄河“金三角”地带,生物资源富集,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储量巨大的黄金资源,让灵宝市成为远近闻名的“金城”。然而,由于历史上长期过度开采,这里矿坑星罗棋布,矿渣漫山遍野,山体满目疮痍取土钻机,生态破坏严重。

2016年以来,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攻坚战全面打响。521个生产坑口封堵了,1.3万个生产生活设施拆除了,矿渣山被削平了,熟土上栽种了新树苗,喧闹了几十年的小秦岭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从破坏到修复,由喧嚣到沉寂,4年过去了,小秦岭正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

一鸣冲天:藏金埋银小秦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只要提到小秦岭,人们往往从内心升腾起各种联想。一边是浩浩荡荡的九曲黄河,一边是郁郁葱葱的秀丽风光,位于豫、秦、晋三省交界处的小秦岭,不仅拥有大片的膏腴沃壤,还有宝贵的黄金资源深埋地下。

在《中国矿产发现史——河南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河南省地质局综合研究队张辅民、王凤芝、符光宏、李肇华于1964年4月找到了河南灵宝小秦岭金矿。同年7月,布置小秦岭金矿普查找矿会战。”从此,小秦岭地区掀开了我国黄金找矿史上光辉的一页。

小秦岭横亘豫西边陲,终日云遮雾盖,原始森林,荒无人烟,进山无路;山上巨石滚滚,大如屋小犹爪,塞岩填壑,即便终日攀山的驮驴也望之生畏。因此,在会战早期工作和生活异常艰苦。

经过广大地质队员的艰苦奋战,小秦岭地区金矿勘查取得显著成果。据测定,小秦岭金矿田河南部分发现含金石英脉600余条,矿体长为30米~300米,最长达740米,延深100米~500米,厚度0.3米~2米,最厚7.71米,平均品位6~16克/吨。矿田内矿床数目众多,有文峪、东闯、杨寨峪、大湖峪、四范沟等大型矿床,金硐岔、竹峪、枪马峪、老鸦岔、金渠沟等中型矿床和一大批小型矿床,探明储量数百吨。

1975年,中国黄金总公司在当时的灵宝县阳平乡建起秦岭金矿,拉开了这里黄金开采的大幕。次年2月,地处小秦岭腹地的朱阳人民公社派出先遣队,来到李自成当年藏马练兵的枪马峪,筹建当地有史以来第一个黄金矿山企业——枪马金矿。

随着小秦岭地区大储量、高品位金矿的发现,全国各路淘金者纷纷涌入,数十家黄金企业相继诞生,大规模的开采进入“白热化”时期,小秦岭脚下的灵宝很快成为国内赫赫有名的第二大黄金产业基地。截至目前,这里已生产黄金400余吨。

问题凸显:整顿治理成常态

然而,由于当时片面强调“强力开发,有水快流”,寂静万年的小秦岭遭遇了一场“浩劫”。1976年后的十年间,灵宝在“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大潮涌动下,小秦岭矿区遍地开花,采矿者划地为营,巨大的利益导致冲突四起,矿区治安混乱,给当地民生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引起当地政府的警觉。为此,1986年3月,灵宝市专门成立了矿产资源管理局,加强对全市矿产资源和黄金矿业生产的管理。

1986年7月,灵宝打响小秦岭矿区治理的第一枪,对黄金生产、财政税收、社会治安开始全面整顿,并帮助群众算清四笔账:一算乱采滥挖破坏浪费资源账;二算选厂工艺不合理、设备不配套、技术落后造成资源利用率低的损失账;三算不搞矿山建设、盲目兴建小选厂造成采选不配套,给资金带来的浪费账;四算小选厂、小氰化缺乏环保设施、污染环境的公害账。此次整顿共关闭110个不符合工艺要求的小选厂,取缔269个无证采矿点取土钻机、1034个私人氢化池、40个非法矿石收购点,初步建立了矿区秩序。

1987年5月,就黄金企业地盘界定问题,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对小秦岭金矿区进行整顿,并把灵宝作为金矿定点划界试点县,对小秦岭矿区400多个临时采矿证、46个集体办的金矿选厂进行了审查、划界,明确了以国营矿山企业为开采矿产资源的主体。

从1986年开始到1999年,灵宝小秦岭金矿区先后进行了19次大规模的“整顿治乱”活动。尽管如此,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矿山开采中不乏钻政策空子、打擦边球、投机钻营者,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违法生产屡禁不止。

进入21世纪,灵宝黄金经过了近30年的开发,境内浅表资源日渐枯竭,矿山集中度低、矿区设置不合理、综合利用率偏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矿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加上小秦岭地势复杂、交通不便,治理修复工作初始阶段推进缓慢。

2016年1月13日,原环保部约谈三门峡市政府和小秦岭保护区管理局,明确指出保护区内矿坑数量众多,后续生态损害风险很大;112个卫星监测点矿渣堆放量巨大,部分区域生态破坏严重,必须严加整改。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和小秦岭保护区管理局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不折不扣按照要求立即整改。

强力整治:谁破坏谁修复

“3年前,我们做了承诺,3年内治理保护区内各类坑口521个,处理矿渣2580万吨,让老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不再产生,生态环境总体向好。”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党委书记高阳说。

2016年和2017年,保护区对区域里的矿山开展了强力整治,坚持“谁破坏、谁治理”,从根上追责问责。在整治过程中,严把“封堵坑口、拆除设施、拉渣、固渣、降坡、排水、覆土、覆网、种草植树”九个环节。同时,还开展了为期80天的矿山环境整治集中大会战。在2年时间内完成了3年的任务,处理矿渣2585.7万吨,撒播草种1.04万斤,栽植苗木11.8万株。

然而,好景不长。2018年,小秦岭矿区违法生产出现反弹迹象,再现越界开采、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灵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了有史以来最为“铁腕”的整治活动,关闭取缔非法坑口1148个,查处非法违法案件24起,刑事拘留6人。与此同时,按照要求,保护区内500余个各类坑口必须全面停止勘查、开采行为。这引起了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深深担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矿权退出将对灵宝市黄金产业造成冲击。保护区里取土钻机矿山关闭退出后,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余亿元,税收损失2亿多元,还有相关第三产业损失及人员安置等问题。

担忧归担忧,退出工作依然要实行。2018年12月20日,灵宝市决定对辖区1148个废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坑口)依法实施关闭。其中,涉及小秦岭自然保护区521个。截至目前,灵宝市已引导与小秦岭保护区重叠的19个矿山企业逐步退出保护区,退出保护区面积共计96.63平方公里。

“守好小秦岭这座青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矿山一日不和谐,我们的监管治理工作一刻不能停歇。”灵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赞丽表示。

我要评论:  
*内 容:
验证码: 点击刷新换一张
 

共有-条评论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