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7锦绣潇湘,人杰地灵。秀丽的山峦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浩淼的洞庭滋养着勤劳的湖南人民。
小型取土钻机,手持式取土钻机,土壤取样钻机,柱状土采样钻机,原状土取样钻机锦绣潇湘,人杰地灵。秀丽的山峦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浩淼的洞庭滋养着勤劳的湖南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着一支国家功勋地质队伍——湖南省地质调查院。他与新中国共成长,与人民共命运。无论是过去激情燃烧的找矿立功岁月,还是天地人和的生态文明时代,他一路不忘初心、风雨兼程,走过了六十余年光辉历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他为湖南地质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矿产资源大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随着过去粗放式的矿业开发、工农业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与中国其它省份一样,湖南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步凸显。这是大国崛起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曲折之路,也是建设伟大事业过程中必须忍受的发展阵痛。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相协相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摆在了大国决策层的面前。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伟大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在这条必由之路上,湖南地调人用铿锵有力的脚步丈量出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幸福尺度。
推进生态修复,奉献一片绿色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湘潭竹埠港地区一直是我国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高峰期有40多家厂矿企业,其中主要是化工冶炼企业。由于多年的累积,这里堆放了大量工业废渣,不仅严重污染了湘江水及当地土壤、地下水,而且大量黑色电解锰废渣严重影响湘江风光带自然景观。长沙河西三汊矶工业区的原长沙铬盐厂,曾是全国铬盐生产规模第二的国有企业,因“三废”排放导致土壤和地下水铬污染。
为推进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改善湘江沿岸自然生态环境及资源,改善湘江水质,确保两岸人民饮水安全,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湘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1号工程,打造东方莱茵河”。为此,湖南地调人先后承担了湘潭竹埠港工业区和长沙铬盐厂污染治理项目。通过开展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程地质勘察,采用动态地下水循环化学-生物还原技术、可渗透反应墙技术和高压旋喷桩帷幕等施工治理措施,有效控制了污染源,阻隔了污染渗流,造福了湘江沿岸百姓。曾经湘江边化工重金属严重污染的竹埠港,经过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后,变成了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区,原来江岸堆积如山的工业废渣地,化身为风景如画的江滩公园、房车和滑翔伞爱好者俱乐部。
绿色矿山建设评估示范工程
湘潭锰矿,素有“中国锰都”之称。历经百年开采,锰矿地区千疮百孔,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湖南省地质调查院作为湘潭锰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核心技术支撑单位,承担了湘潭锰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为彻底改变“百年锰都,世纪之殇”的旧面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曾经的生态环境破坏地,如今的湘潭锰矿,华丽蜕变为矿山公园。开阔整洁的文化广场、美观洁净的文化长廊、高低错落的树木绿地、曲径通幽的小路,草地青青,绿树成荫,不仅大大改善了锰矿区的生态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吸引了众多两型企业入驻,促进了“三高”企业的成功转型,而且以矿山环境的大治理,撬动了当地民生的大改善以及周边产业的大发展,成功实现了“百年锰都”的涅槃重生,实现了天蓝、山绿、水清、人和的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和湘潭锰矿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为基础,湖南地调人探索适合湖南特点的工业场地、矿山等生态修复、污染控制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脚步未曾停歇,深度参与了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长江经济带湖南段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湖南省五大矿区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湖南省绿色矿山建设评估》等工作,赢得了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评估领域的话语权。
在百年老煤矿区湘潭谭家山,湖南地调人独立承担了老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目前,相关工作正有序进行,届时谭家山生态修复工程将让百年矿区焕发出青山绿水与美丽乡村建设和谐相生的生态文明新景象,继湘江流域竹埠港和长沙铬盐厂老工业区、湘潭锰矿综合治理示范工程之后,又将成为生态修复治理的一张绿色名片。
潇湘千里沃土,倾注一片丹心
土壤是粮食安全、水安全和更广泛的生态系统安全的基础。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然而经过多年发展,土壤和农田灌溉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土壤质量不容乐观。
为进一步提高土壤质量,为粮食安全提供基础保障,湖南地调人在土壤质量调查方面走在前列,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业地质、土壤质量调查与评价、农作物污染情况调查等工作,在洞庭湖湖域、长株潭城市群、新田、涟源、双峰、隆回、新邵、麻阳、新化、临澧、会同、中方、通道、芷江等县(市)开展了包含土壤质量、农作物质量调查与评价目标在内的地球化学调查,分析了地球化学规律及分布特征,综合评估了土壤质量。小型取土钻机,手持式取土钻机,土壤取样钻机,柱状土采样钻机,原状土取样钻机
在区域和局部评价基础上,融合农学、生态学、环境学等进行综合评价,进行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区划及预测、预警和预报,研究生态效应及治理方案,研究优质高效农业及其发展战略等,为推进乡村振兴、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态地质调查,展现时代作为
湖南地调人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地上地下,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综合调查评价过程中注重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注重加强重点地区、典型地段的生态地质关键带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的调查评价。在巍巍南岭宜章地区,开展了湖南首个山地型自然资源及生态地质综合调查试点;在神秘湘西武陵地区,进行了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的艰苦探索;在湘中岩溶石漠地区,进行了岩溶塌陷和地下水探测,等等。
新时代的三湘四水,片片绿色葱茏,洞庭湖畔,阵阵沙鸥翔集,一江碧水北注长江。2018年春夏之交,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长江经济带沿岸考察。看到江山如画的一幕,总书记满怀深情地如此嘱托:“要守护好一江碧水,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湖南地质调查事业转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围绕新湖南“一湖三山四水”生态文明建设,湖南地调人按照“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总体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新时代绿色地质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大数据、大服务、新空间”的工作理念,认真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地球系统科学观,认真理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深藏曾经的功勋荣誉,再次出发在路上。
在湖南地调人走上的这条绿色发展道路上,是绿水青山,是春暖花开。小型取土钻机,手持式取土钻机,土壤取样钻机,柱状土采样钻机,原状土取样钻机
我要评论: | |
*内 容: |
|
验证码: |
|
共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