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项目区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的西侧,地处太湖流域碟形洼地的底部,地势低平,河道成网,以种植水稻为主。
项目区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的西侧,地处太湖流域碟形洼地的底部,地势低平,河道成网,以种植水稻为主。项目区总面积708.45公顷,涉及陈堵村、许家草村、林建村、南杨村4个行政村共1127户。白牛乡贤片区位于项目区内,属林建村,占地达5万余平方米,片区南侧为总面积约42000平方米的白牛塘水系,现由7个养殖塘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组成。中部为水稻田种植区域,是撤村复耕之地,北侧含部分整治后未拆除的农村宅基地。取土钻机
二 存在的问题分析
1)水系污染严重,自净能力较差。片区水体总体表现为淤泥层厚,水色缺乏自然,表面漂浮少量油污。局部水体因流动性极低形成死水,有轻度臭味。造成水质差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①面源污染严重。主要是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造成的外源污染;同时水体底泥污染、鱼类饲料过度投放及水生动物排泄物等内源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②自净能力较差。水系内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自净能力较差。
2)农田效益不佳,蛙类多样性较低。农田湿地内农用地布局较为规整,成网格状肌理,以稻田为主,但稻田产量不高,景观效益欠佳。目前,田内仅发现泽陆蛙、中华蟾蜍、饰纹姬蛙、黑斑侧褶蛙、金线侧褶蛙5种蛙类,物种多样性较低,且种群数量较少。
3)道路坑洼不平,道林成分单一。田内道路坑洼不平,片区路面主要以水泥硬化路面及不平整土路为主,缺乏自然美感。道林分组成单一、结构简单,仅分布有少量水杉、构树,林下缺乏灌木与草本层配置,植物多样性较低。
4)农民脱离生产,乡村活力不足。片区处于上海远郊农村,在城市辐射作用和吸纳机制影响下,人口和资源逐渐往城市单向流动,农民脱离生产,身份非农化,大量劳动力资源投入城市而非改变乡村面貌,导致了村庄发展的相对停滞。村庄演变成退养之地,主要为老年人生活休闲和居家养老场所,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乡村活力不足。取土钻机
三 污染阻隔工程概况
根据示范区农田污染调查结果,综合考虑各种水处理技术的适用范围和经济技术可行性,并结合研究区地质、水文和农业种植制度,最终确定采用人工湿地技术治理农田灌溉水污染。在示范区内,选取现有废弃池塘,在其周围建设水闸和水泵以形成封闭水域,将上游灌溉水引入其中,利用水域内种植的各类水生植物来净化农田灌溉水中的污染物质,从而形成表面流人工强化湿地。人工湿地运行后,将治理前后灌溉水中污染物指标以及清污灌区作物产量做对比,综合评价灌溉水污染的修复效果。
1.工程背景
人工湿地位于研究区农业灌溉水引水入口处,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主要由水稻田、废弃鱼塘和部分河滩湿地组成。其上游莲柄港由上洞江、下洞江、南洋和北洋等河网组成,河网流域面积485.0平方千米,港道全长141.9千米,其中主港道长29.8千米,有效库容为5000万立方米。因构成的莲柄港的河流港汊大多受流域内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的面源污染,因此从莲柄港引入到人工湿地的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超标,农业灌溉水源受到有机污染。
2.设计进出水水质
根据农田灌溉水的污染特点、《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中基本控制项目,选定SS、COD和氨氮为主因子进行工程设计。日处理灌溉水量为5000米3/日,设计进水SS为130毫克/升、COD为86毫克/升、氨氮为3.5毫克/升,出水水质的SS达到《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即SS≤80毫克/升,COD和氨氮达到《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质要求,即COD≤40毫克/升、氨氮≤2毫克/升。
四 工程设计
设计思路:在项目区山顶村现有的池塘中建设水闸和水泵形成封闭的人工湿地,将上游稻田灌溉水引入人工湿地中,利用在湿地内种植的各类水生植物来净化稻田灌溉水中的污染物质。
设计目的:利用人工湿地净化含有有机污染物(COD)农田灌溉水,防止污水灌溉造成农田土壤污染。取土钻机
设计原则:重点是对农田周围湿地生态系统的人工重建,特别是在与陆地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交换频繁的河流入口处开展人工生态系统的重建。取土钻机
| 我要评论: | |
| *内 容: |
|
| 验证码: |
|
共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