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矿山修路由于涉及生态脆弱区(如矿区周边可能存在植被破坏、土壤重金属超标、水源敏感等问题),其环保达标需从规划设计、施工过程、后期修复全流程管控,重点解决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扬尘污染、噪音振动及污染物扩散等问题。
矿山修路由于涉及生态脆弱区(如矿区周边可能存在植被破坏、土壤重金属超标、水源敏感等问题),其环保达标需从规划设计、施工过程、后期修复全流程管控,重点解决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扬尘污染、噪音振动及污染物扩散等问题。以下是具体措施与逻辑:
一、规划设计阶段:源头规避生态敏感区
矿山修路的环保核心是 “最小干预”,通过前期勘察与设计,从源头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选线,避开敏感区域
优先利用现有矿山道路、废弃巷道或平缓地形,减少新修道路长度;
严禁穿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古树名木集中区、基本农田等,若必须穿越,需采用桥隧方案(如架设桥梁跨越河流,隧道穿越山体),避免直接开挖地表。
线路设计时尽量沿等高线布线,减少边坡开挖高度,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同步编制环保与生态修复方案
提前评估修路对周边生态的影响(如植被覆盖率、土壤侵蚀模数、地表水 / 地下水污染风险),针对性设计防护措施(如边坡防护、排水系统、沉淀池);
明确施工期与运营期的环保指标(如扬尘浓度,噪音),并纳入工程验收标准。
二、施工过程:全程控制污染与破坏
施工阶段是环保管控的关键,需针对扬尘、废水、固废、噪音、水土流失等核心污染环节制定专项措施。
1. 水土保持:防止土壤流失与污染扩散
表土剥离与保护:施工前剥离道路两侧 1-2 米范围内的表层土壤,集中堆放并覆盖防渗膜 + 防尘网,用于后期植被恢复(表土富含微生物和有机质,是生态修复的核心资源)。
边坡防护:对开挖的边坡采取 “工程 + 生物” 联合防护:
工程措施:坡顶设截水沟、坡脚设挡渣墙,边坡铺设三维植被网、浆砌片石网格(防止雨水冲刷);
生物措施:施工期同步播撒本地先锋草种(如紫花苜蓿、狗牙根),快速覆盖裸露边坡。
排水系统:道路两侧设排水沟,每隔 50-100 米设沉淀池(三级沉淀,总容积满足 30 分钟暴雨径流量),收集施工废水和雨水,处理后回用(如洒水降尘),严禁直排周边水体(尤其避免进入矿区可能存在的重金属污染汇水区)。
2. 扬尘与废气控制:降低大气污染
施工便道与料场管理:
对施工道路定期洒水,或铺设浆土路技术硬化过的道路,尽量避免或减少车辆行驶扬尘;
砂石、水泥等物料堆放需封闭存储,运输车辆必须加盖篷布,出场前冲洗轮胎(设置洗车台)。
3. 生态敏感区专项防护
若修路区域涉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矿山常见问题),需对裸露土壤覆盖防渗膜,运输车辆进出需经过 “防渗垫 + 洗车台” 双重处理,避免污染扩散;
穿越河流路段需采用 “围堰法” 施工,围堰需防渗(如土工膜),施工结束后清理河道内废渣,确保水体功能不受影响。
总之,矿山修路要全链条管理,结合矿山生态脆弱性特点(如重金属污染风险、土壤贫瘠),针对性采取防渗、控尘、本土植被恢复等措施,最终实现道路功能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我要评论: | |
*内 容: |
|
验证码: |
|
共有-条评论